跳到主要內容
好齊來抱報-114年四月號
當我們童在一齊
時間圖示 114.04.21
點閱率圖示 16
當我們童在一齊                好齊來抱報-114年四月號 上個月好齊來抱報談到孕婦與性別平等間的關聯,延續到胎兒出生、幼兒成長,四月份恰逢兒童節及性別平等教育日(點擊文字可觀看文章),就讓我們來探討,兒童到底會遇到什麼性別平等的議題吧! 談到兒童的性別平等時,很多時候其實是圍繞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這些細節可能不太引人注意,但對孩子的成長和對世界的認知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首先在胎兒時期,性別就已成為影響他們命運的關鍵因素!許多人會篩選胎兒的性別,與心中期許不一樣時,一個尚未來到這個世界的小生命就可能被剝奪了出生的機會。 然而孩子出生後,性別的影響並未止步,反而以更細膩、更隱晦的方式滲透在日常生活中。從嬰兒用品的顏色選擇,到玩具的類型分配,再到衣服上的圖案設計,性別角色彷彿早已被社會設定好藍圖,例如:女孩穿粉紅色、玩洋娃娃;男孩穿藍色、開玩具車。許多父母並非出於本意,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延續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性別刻板印象;當一個喜歡機器人的女孩被說「不像女生」,或一個愛畫畫的男孩被質疑「太娘」,這些評價其實就是對兒童探索自我認同的限制。 家庭本該是個包容多元、支持孩子做自己的空間,不該讓性別框架決定他們的人生模樣。 進入學校後,孩子開始接觸更廣泛的社會關係,學校也成為性平觀念持續被建構或挑戰的重要場域。 從班級分工到制服的規定等,性別似乎總是被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分類方式,老師的一句「請男生來搬重物」或「女生寫字比較漂亮」,無形中加深了孩子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性別平等教育並不是額外的課程內容,而應是滲透在教學教材與學校文化中並在日常實踐,讓孩子們學習尊重差異、理解性別多樣性,為未來社會奠定更開放與包容的基礎。  性別不該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枷鎖,刻板印象的影響無所不在,只要我們願意多一分覺察,少一點標籤,就能為孩子開啟一條更自由、更多元的成長道路。 性別平等不是口號,讓我們從日常的小事開始,陪孩子一起成為不被性別定義的自己,也讓這個世界,成為更適合所有孩子自在夢想與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