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齊』來了! 好齊來抱報-114年七月號
你知道月經汙名化是什麼嗎?
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如果你心裡冒出「這標題也太...」的反應,那正是月經汙名化現象的最佳寫照。
從小到大,我們習慣用「好朋友來了」、「那個來了」、「MC」等代稱來隱晦地談論月經,彷彿它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
但月經不是禁忌,也不是災難,它是真實又自然的身體現象,代表著孕育新生命的能力,是女性都會經歷的生理週期。
那麼,為什麼我們還是無法自在談論它?
這其實和社會文化長期以來對月經的污名化有關,許多傳統習俗和信仰把月經視為不潔的象徵,甚至流傳著「月經期間不能拜拜」或「不能進廟」等等的規定。
這些習俗雖然源於尊重和避開「不潔」之意,但卻無形中加深了月經的負面印象,讓女性在生理期間被限制行動和社交,甚至產生羞恥感。
月經被視為需要避諱的存在,導致女性在成長過程中難以獲得完整的經期知識,也影響她們對自己身體的理解與接納。
這種汙名化不僅存在於文化習俗中,更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例如:學校或職場中對經期女性的支持仍然不足,公共空間的衛生用品供應不普遍,甚至有人因月經相關症狀而被誤解,貼上「情緒化」、「懶散」等負面標籤。
這些現象不只影響個體的健康與尊嚴,更揭示出整體社會對月經的錯誤認知與忽視。
然而,月經代表孕育新生命的希望,是造物者巧妙的安排,不應該是羞恥的、隱晦的,也不該成為讓人被排除或限制的理由。
唯有我們勇敢正視月經、打破沉默,才能讓更多女性在成長與生活中獲得應有的理解與支持。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改變的起點,從正名、教育、理解開始,一點一滴鬆動根深蒂固的偏見與刻板印象。
當整個社會願意以坦誠與尊重的態度面對這個自然的身體現象,我們就離一個更公平、更包容的世界更近一步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