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性平專區圖示

「齊」人異事


發佈日期:114/08/21

「齊」人異事                 好齊來抱報-114年八月號

 

農曆七月,好兄弟出巡,紙錢紛飛、普渡辦桌,一場陰間嘉年華悄悄展開。

我們習慣說「好兄弟」,準備三牲四果請他們吃飽喝足,也會虔誠燒香,怕他們「走錯門」。
但你有發現嗎?這場鬼月大戲裡,「好姊妹」呢?

女性鬼魂好像從沒被請上桌,反而總被貼上「厲鬼」、「怨靈」的標籤。

好兄弟被安撫,女鬼卻被誤解?
同樣是孤魂野鬼,居然也性別不平等嗎?

 

從早期的怨婦,到電影裡白衣飄飄的女鬼,女性鬼魂幾乎總是情緒濃烈(哭、怨、報仇等),彷彿「失控」才是女鬼的基本設定。

但仔細想想,這些設定難道不是活生生的性別偏見嗎?

在陽間,女性一哭就被說情緒化、不理性;在陰間,哭多了就變成怨靈。

彷彿女人只要有情緒,就是麻煩,甚至成為故事裡的「恐怖來源」。

相較之下,「好兄弟」總是沉默地出現、安靜地接受供品,連名稱都顯得溫和親切。

但話說回來,男性真的就比較好過嗎?其實也未必。

社會期待男性要堅強、理性、不能哭,從不鼓勵男性表達情緒。

久而久之,連痛苦也只能裝作沒事,連受傷也要假裝不痛。

在許多統計數字裡(如衛生福利部等),男性自殺率長期高於女性,這是一種無聲的悲鳴,不是他們不痛苦,而是沒被允許表現出來。

 

換句話說,無論是因情緒被誤解,還是因性別被壓抑,都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我們對「情緒」和「性別」有太多不公平的想像。

 

民俗文化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選擇怎麼詮釋它。

文化可能成為壓迫的工具,也可以是打開理解的契機。

 

鬼月不是只有恐懼,還能是反思。

願鬼月的火光,也照亮那些從未被聽懂的聲音,不分性別、不論陰陽,都值得理解與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