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性平專區圖示

齊聽·男聲


發佈日期:114/11/14

齊聽·男聲                   好齊來抱報-114年十一月號

常常聽到有人說:「為什麼有婦女節,沒有男性節?這樣哪有平等?」

其實…是有的! 每年的11月19日,是聯合國認可的國際男性日(International Men's Day)

這一天的存在,並不是要「對抗」婦女節,而是希望讓世界也看見:

男性在健康、心理、家庭與社會角色上,同樣需要被理解與關注。

 

國際男性日最早於 1999 年在千里達及托巴哥由學者 Dr. Jerome Teelucksingh 發起。

(選擇11月19日,作為紀念他父親生日的日子,也象徵家庭與榜樣的重要。)

他希望透過這個節日,鼓勵社會重新理解「男性氣質」的多樣面貌,

並推動性別之間真正的理解與平等。

 

社會對男性常有許多無形的期待:

「男人要堅強」、「不能哭」、「要扛起一切」。

這些刻板印象,讓許多男性在情感表達與心理健康上被壓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

全球男性自殺率平均是女性的2到3倍,

但男性尋求心理協助的比例卻遠低於女性。

 

這些數字提醒我們,男性也需要被傾聽與支持。

國際男性日的目標,不只是慶祝,更是倡導:

讓每一位男性能自在地表達自己,不被「傳統男性氣質」束縛。

 

「國際婦女節」誕生於爭取女性權益與平等的歷史背景中,

那是女性在政治、教育、勞動等領域長期被忽視的時代所爭取來的成果。

 

而「國際男性日」則是從另一個角度出發,

聚焦在男性所面臨的心理壓力、健康議題與角色期待。

 

這兩個節日並非彼此競爭,而是共同推動性別平等的兩個方向。

真正的平等,不是比較誰更辛苦、誰更重要,

而是讓每個性別都能被理解、被尊重、被照顧。

 

雖然 CEDAW 是《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但核心精神是促進性別平等,因此也與男性議題高度相關喔!

 

|CEDAW相關條文 × 國際男性日|

 

· 第2條:國家義務

 → 推動性別平等政策,讓所有性別都能免於歧視與偏見。

· 第5條:消除性別刻板印象

 → 鼓勵社會重新思考「男人不能哭」「要堅強」等傳統框架,讓男性能自由表達情感。

· 第11條:就業權的平等保障

 → 強調工作與家庭責任應由性別共享,支持男性參與照顧與家庭角色。

· 第12條:健康權

 → 關注男性心理健康與求助權,打破「男性不該脆弱」的社會壓力。

· 第13條:經濟與社會生活

 → 促進各性別在社會參與、休閒與經濟活動中的平等機會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