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南投

   本縣境內族群繁多,就原住民族而言,至今原鄉地區主要有泰雅族、布農族、鄒族、賽德克族及居住在日月潭畔之邵族。在平埔族群方面,主要居住分布於埔里地區,有噶哈巫、巴宰、道卡斯等族群。

       台灣大地之母 南投位於台灣正中央,像台灣的心臟。在地質上,兩千萬年前,台灣島受到板塊擠壓而再次露出海面以來,玉山等中央山脈即為其中最高部份,玉山亦如母親般帶領台灣群山成長,並持續上昇至今。

  正因為縣內玉山等高聳的山脈,適時將來自南太平洋與東太平洋的季風水氣攔阻下來,提供台灣豐富的雨水來源,為全台灣,孕育了充沛的水氣,使台灣相較於世界上同緯度的國家,可以擁有足夠的年雨量,免除乾旱之苦。而所延續出來的各大小河川,如濁水溪流域、烏溪流域等,供養了賴以維生的萬物。 再從生態觀點,縣內哺乳類動物種佔全台70%,兩棲類佔81%;更重要的是台灣特有種佔有相當高比例,顯示不論是動物、植物,南投如同母親般提供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棲息地。凡此種種,稱南投為台灣大地之母,實不為過。

   本縣境內族群繁多,就原住民族而言,至今原鄉地區主要有泰雅族、布農族、鄒族、賽德克族及居住在日月潭畔之邵族。在平埔族群方面,主要居住分布於埔里地區,有噶哈巫、巴宰、道卡斯等族群。

       台灣大地之母 南投位於台灣正中央,像台灣的心臟。在地質上,兩千萬年前,台灣島受到板塊擠壓而再次露出海面以來,玉山等中央山脈即為其中最高部份,玉山亦如母親般帶領台灣群山成長,並持續上昇至今。

  正因為縣內玉山等高聳的山脈,適時將來自南太平洋與東太平洋的季風水氣攔阻下來,提供台灣豐富的雨水來源,為全台灣,孕育了充沛的水氣,使台灣相較於世界上同緯度的國家,可以擁有足夠的年雨量,免除乾旱之苦。而所延續出來的各大小河川,如濁水溪流域、烏溪流域等,供養了賴以維生的萬物。 再從生態觀點,縣內哺乳類動物種佔全台70%,兩棲類佔81%;更重要的是台灣特有種佔有相當高比例,顯示不論是動物、植物,南投如同母親般提供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棲息地。凡此種種,稱南投為台灣大地之母,實不為過。

 
      南投之宗教信仰,除原住民之原始宗教信仰外,均係自大陸及荷蘭、西班牙、英國、日本等地傳入之宗教。是以宗教信仰大致可分為傳統宗教、新興宗教、民間信仰三種。
 
一、 傳統宗教:
(一) 原住民宗教:宗教思想極為原始,傳統信仰以「泛靈信仰」,認為「神力」掌握人之凶吉禍福,乃對神祭祀祈禱,信仰頗深,修持咒術,倚賴「祭師」的信仰脈絡亦是一個重要的面向,而各族共通之信仰在於崇拜祖先,其祭祀祈禱之對象,各族並不一致,各族不但有各自的神話起源傳說與神靈系統,在歲時祭儀與生命儀禮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使得原住民的宗教生活非常的豐富多元。
  日人治理原住民,極其嚴酷,故原始宗教漸漸沒落,又因基督、天主教之傳入,致原住民宗教已漸式微。
(二) 道教:清初至乾隆間傳入竹山、南投、草屯,為道教廟宇之先驅,一般祭祀以各主神之誕日為主,舉行祈安三獻酬神、梨園演戲慶祝、出巡遊境等活動。近年來,由於經濟富裕,宗教活動頻繁,普遍香火鼎盛,亦有邁向觀光及企業化經營及前往大陸謁祖進香情形。
(三) 佛教:清廷領台後,臨濟、曹洞二宗派,隨墾民傳入南投,乾隆十七年,觀恩大和尚首創碧山巖寺,邇後各地陸續興建佛寺(堂),其奉祀以觀世音菩薩居首,次為釋迦牟尼佛。以先天派、龍華派、黃教派居多。
(四) 天主教:日治時期,由羅多利格士傳入竹山,原以平地傳教為主,光復後始傳入山地鄉。其教會在平地鄉鎮市計有十六所,山地鄉二十八所。
(五) 基督教:清同治十年由荷蘭人傳入埔里平埔族地區,初在埔里烏牛欄,其次再傳大湳、牛眠二部落及北門等,設立埔里教會。日人治台後,始發展至平地鄉鎮,惟基督教教派甚多,平地地區十七所教會中,教派竟達十種,山地地區屬於長老教會之七種教派。
二、 新興宗教:
(一) 軒轅教:僅有寺廟一所,建於民國六十三年,位在國姓鄉,曰泰華宮,記名信徒九十五人。
(二) 一貫道:一貫道由於早期受到查禁,何時傳入南投,已無法查考,惟於查禁之前早已遍及平地鄉鎮。大多以吃菜(素食)名義招攬信徒,以家庭式佛壇傳其道。已完成寺廟登記者有草屯鎮南贍靈隱寺(發一組崇德)、名間鄉明本宮(寶光組明本),中寮鄉明善寺(發一組崇德),竹山鎮德化宮等。
三、 民間信仰:
    明清以來,本縣之民間信仰多是隨俗而起,當時閩粵移民來台日眾,遠涉台海,攸關生命安全,端賴神佛保佑,於是神隨人行,形影不離。凡是駐墾之處,便有崇拜攜帶之神明或香火,其膜拜神佛,上自天公、三界公,下至地方諸神,如媽祖、關聖帝君、城隍、福德、開台聖王、開漳聖王、輔信將軍、三山國王、慚愧祖師、王爺,稍後亦並祀地方開拓有功者,及無主之大眾爺、褒忠之義民爺、石頭公、大樹公等不一而足。此等信仰,不外與傳統之巫覡、卜筮、巫術相結合,漸漸形成神明會、神壇等,及發展為純寺廟形態之宗教活動。另外齋教之先天派及龍華派,亦以民俗信仰有緣不可分之關係,俗信其中亦難免有秘密結社趁機而入。其信仰於今均屬道佛兩教之範疇。
   
   
    本縣境內族群繁多,就原住民族而言,至今原鄉地區主要有泰雅族、布農族、鄒族、賽德克族及居住在日月潭畔之邵族。在平埔族群方面,主要居住分布於埔里地區,有噶哈巫、巴宰、道卡斯等族群。

  本縣之開發,自鄭成功來臺驅荷,寓兵於農,林圯帶兵屯墾沙連堡(即今竹山)自是我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斯土使拓。

  本縣之行政區,在鄭氏時代屬天興縣,後屬北路安撫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隸屬於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年)增設彰化縣,本縣隸屬之。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式設縣丞,此為南投縣有政教之始。 光緒十三年(1887年)福建、台灣分治,台灣改制為台灣省,這時的南投行政區屬台灣府台灣縣,縣丞駐南投,同時雲林縣衙設在竹山,管轄雲林縣。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翌年清國戰敗,割讓臺、澎予日本,經日人幾度改制,此時南投行政區隸屬台中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本縣仍屬台中縣轄。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十月臺灣實施地方自治,政府調整全臺行政區,於是南投自台中縣劃出單獨設縣,並於是年十月二十一日設立南投縣政府,此為南投縣之誕生。縣治設於南投鎮。


  民國七十年(198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南投鎮改制為南投市,本縣行政區分為一市四鎮八鄉,即南投市;竹山、草屯、埔里、集集四鎮;中寮、民間、鹿谷、水里、魚池、國姓、信義、仁愛八鄉。 中央政府遷台後台灣成為民主政治經濟基地,臺北市成為臺灣政治經濟中心,台灣省政府於四十六年(1957年)七月一日遷至本縣南投市中興新村,中興新村位於南投市北端虎山麓,南北長約三公里,面積約兩百公頃,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是個辦公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