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特產
中寮鄉
中寮鄉地處本縣中央 ,四面環山,山坡地佔大部份面積,可為「平地的山地鄉」,由於水田稀少星散,耕地多為傾斜山坡地,水利不便,耕種則以旱作為主。

台灣素有「香蕉王國」的美譽。南投縣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而中寮則為本縣最大產地。自香蕉外銷黃金時期沒落後,竹筍、龍眼、檳榔、茶樹及柳丁等作物起而之。

本縣龍眼面積逾1500公煩,產量居全國第三位,主要產地即在中寮; 荔枝栽植面積也佔全縣第三位; 而文旦也是本鄉重要農特產,栽植面積冠全縣,並已建立相當口碑。而二尖茶品質甚佳,目前正加以大力推展。

本縣柳橙產量亦居全國第三,但因農民競作,單位產量高,致數年前價格節節滑落,僅夠成本幾手無利可圖。

近年來中寮積極培新興果樹,如茂谷柑、甜柿等,因品質優異,市場價格相當高,深受消費者喜愛,已為相當具有發展前景的水果。
地方特產
香蕉 - 舒卷有情、香味獨具
「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纔舒一葉生;

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雨怨秋聲。」

~鄭板橋詠蕉詩。

台灣素有「香蕉王國」的美譽,本縣香蕉產量,居全台第三位,本縣栽植面積約3千公頃,其中最大產地則屬中寮。香蕉曾大量外銷日本、香港、大陸等地,其色澤、長度、重量皆須嚴格規定。而中寮一帶蕉園,大多在山坡地,日照充足,水分含量適中,吃起來甜中帶點蕉酸,特別可口,俗稱山蕉,亦是日本人最喜愛的「南投蕉」。日治時代,更曾因中寮蕉農的管理得法,氣候、水土得天獨厚,出產的山蕉水分少,Q性、香味獨具一格,全台無出其右而倍受日本天皇青睞,據說,當時被評為「第一」的一串香蕉,可換一頭水牛呢!真可謂出盡風頭。

香蕉屬芭蕉科,種類繁多,可供食用、藥用及觀賞。曹叔雅異物志所載:「芭蕉結實,其皮赤如火,肉甜如蜜,四、五枚可飽,餘味獨存人間,故名甘蕉。」香蕉性喜高溫多濕、畏寒,發源於東南亞熱帶雨林區、其花大如酒杯,形色如芙蓉,莖末百餘子,大為各房相連,根如芋魁、如車轂,為一高大草本植物,生長快速,自體繁殖,廣作庭園樹,而無清掃落葉之煩,故古有「菊不落花,蕉不落葉」之說。

香蕉因其香甜,果肉柔軟,無子易剝皮,兼具營養安全又衛生,故老少咸宜。
龍眼
您看過滿山遍野,數百棵群聚壯觀的龍眼林嗎?

您看過孩子們屋前屋後,爬上爬下採食,捉迷藏快樂的景象嗎?中寮鄉的村民就是如此過了童年的。

龍眼又稱桂圓,它圓如彈丸,果肉外形和荔枝類似。俗諺云:「荔枝好吃皮粗粗,龍眼好吃核黑黑。」龍眼成熟於夏季,肉白甘甜,價廉物美,而中寮鄉的爽文線「龍眼林」,即是因當地盛產龍眼而得名。本縣龍眼種植面積逾1,500公頃,86年產量達14,566公噸,87年產量只有7,636公噸,居全國第三名。中寮鄉是栽植的主要產地。

龍眼為無患子科亞熱帶果樹,栽培歷史久遠,面積之廣、品種之多均為世界之冠,早期品種引自大陸,由於樹性強健,風土適應力強,耐旱、野性,多採放任栽培,甚少施肥噴藥,為一天然健康水果。而龍眼枝葉茂密,為極佳的遮蔭樹種,根群廣布,對坡地的水土保持助益頗大,其常見品種大抵有:福眼、糖酸肉眼、水果眼及鈕仔眼等。其中以「粉殼種」因豐產且品質好,適合鮮食及加工,已為栽培之大宗。其他如:紅殼、青殼、十月龍眼等為目前試種推廣品種。

農家在盛產季節總會自製龍眼乾肉,以備不急之需。近年來中寮鄉水果酒廠,尚且釀造為「桂圓酒」,其風味之甘醇甜美,直令品嚐過的人「想念得緊」呢!

柑桔 - 甘甜全台盛名
冬至,回娘家時看到一個奇景:年僅三、五歲的小姪兒,拿著柳橙當保齡球滿地滾;反正,力氣小,在家閒著也是閒著,又遇雨天……理由是一堆;令人訝異柳橙除了吃以外,竟也能當「童玩」,它耐磨耐撞又不失原味的特質,可見一斑。

柑桔為世界上生產第二位的水果,本縣柳橙產量則居全國第三。

本縣生產的各類柑桔,包括椪柑、桶柑、雪柑、及蜜柑、柳橙等,其中又以中寮鄉的柳橙在國內市場頗負盛名。它大部份栽植於山坡地,因其有日照、排水、通風較佳的優點;然而也因土壤流失、地力較差、交通不便、不易機械化,又增加勞力及工資的困擾,且因「黃龍病」普遍為害,樹齡短,栽培管理如整枝、修剪、肥培、病蟲害防治不當等因素,致生產量降低、成本偏高;導致部份果農轉作或廢耕。

柳橙為芸香科(Rutlcele)的果樹,最適合生長的溫度為24度,因其成熟時呈橙黃色,嬌艷動人,果汁多、糖度高、酸度低,風味濃厚,含豐富營養成分,如維他命C、維他命D、礦物質等,且果實大小適合個人消費,鮮食、榨汁都極為方便,又性屬中性,不寒不熱,老少咸宜,常吃可養顏美容助消化。
荔枝 - 楊貴妃的最愛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傳說中唐明皇的愛妃~楊貴妃,嗜食荔枝,因其色美-果熟時呈紅色,味甘質佳,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B、C,且蘊藏大量葡萄糖,為人體必需的營養,常吃可以造血,使膚色紅潤,髮色光澤,嬌艷動人。

於是,嶺南地方官為了滿足長安不產荔枝,卻又喜食荔枝的貴妃娘娘口腹之慾,利用驛站的快馬,傳遞荔枝進貢。姑且不談逢迎拍馬的官場文化,日後台灣青果合作社外銷荔枝,為打開市場,以「楊貴妃的荔枝」為號召,竟造成轟動。

本縣荔枝種植面積逾1,500公頃,86年產量達13,820公噸,87年種植面積和產量都略有下降,已退居全國第四位。產地分佈於南投市、草屯、中寮、集集等地,中寮鄉境內山多田少,荔枝多植於坡地,陽光充足,日照均勻,加上環境清新,未受人工汙染,農民以「愛心」培育,為農產收入之大宗。

荔枝因產期短,約二星期左右,鮮果不耐久存,又逢夏季水果盛產,供過於求,價美物廉。農政單位為挽救荔枝產銷,除引進品質優良的「黑葉荔枝」外,更大力推廣晚熟種-「糯米荔枝」,以延長產期,增加消費。另又洽請水果酒廠收購,釀製為「荔枝酒」,包裝精美,價格低廉,口感十足,風味絕佳,入口即化。

文旦 - 中秋賞月佳果
文旦俗稱柚子,為中秋應景水果,本縣種植面積達400公頃,87年產量4,546公頃。產地以中寮鄉、名間鄉為主,國姓鄉、南投市次之。

一般於白露前採收的文旦,存放貯藏庫7至14天後再上市,果皮轉黃白柔軟,品質較佳。本鄉所產文旦鮮美多汁、甜度夠,已建立相當口碑。

麻豆文旦極享盛名,本縣文旦為促使品質提昇,也多次辦理評鑑,展售促銷以建立品牌,已打開市場的知名度。

二尖茶 - 香醇濃韻美
~何處人間似仙境,二尖青茶雲霧中~

中寮二尖茶,位於廣興村,背近集集大山,東鄰國姓鄉,海拔900~1050公尺,長年雲霧籠罩山頂,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是「軟枝烏龍茶」最佳生長環境,尤其二尖茶具有香、醇、濃、韻、美之特色,近為有關單位大力推廣中。

二尖茶年收成四次,分春茶、夏茶、秋茶及冬茶等。每季採收分明,均以手工採摘,在茶菁收成後立刻進行日光萎凋,靜置、發酵、炒菁、揉捻、烘乾,皆有一套科學又嚴謹的步驟,以確保品質之優良,活躍於市場。

二尖茶以其嫩葉製成,成品外觀等油墨亮綠,整齊新鮮、水色蜜黃澄清、香氣清幽、滋味甘潤淳濃,目前已漸行銷市場,為廣大「品茶族」喜愛。二尖茶含有豐富的葉綠素,維生素C、E、胡蘿蔔素等,不添加香料,為天然健康的食品。尤其二尖茶區,景色怡人,沿途有龍眼、荔枝、孟宗竹等蔬果,更可眺望集集及中寮全景,彰化及台中港亦隱約可見,其景隨四季、晨昏而有絕妙變化,可品茶、可露營、可烤肉、可登山健行、尋幽訪勝,值得您走一趟知性與感性之旅。
竹筍 - 晶瑩剔透綠寶石
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宋朝大詩人蘇東坡如是說。

南投縣的竹林大多分佈在竹山及鹿谷地區;而中寮之竹雖耕作面積不大,但竹筍之味甘甜美,卻令品嚐過的人流連忘返,三日不絕於「齒」。

您曾經到過中寮人家中作客嗎?

是不是對餐桌上的野菜、竹筍炒肉絲、紅燒筍干及綠竹筍沙拉、冬筍火鍋有著特別深刻的印象呢?伴隨著他們羞赧歉意的表情說:「山野林間,沒什麼好菜招待,吃吃自己出產的竹筍吧!」回家時,往往還人手一袋脆竹筍呢!

竹筍是竹子的嫩芽,鮮美爽口,百吃不厭。醫學上記載:竹筍是高纖維的健康的食物,常吃竹筍具有使排便順暢、降火氣作用。中寮之竹筍大抵以麻竹筍、桂竹筍居多,間有冬筍、綠竹筍,每至春節前後,一支支晶瑩剔透的綠寶石,迫不及待的破土而出,努力向上生長。筍農們為了確保筍味鮮美,常清晨摸黑採收,再趕往市場,待價而沽。若待筍殼見光轉綠,筍就帶些苦味而不得人喜了。

「竹林曉霧」、「雨後春筍」,梅雨季中勝產的桂林筍,您用過少許水酒清煮嗎?中寮竹之美、筍之味、可有它另一番與眾不同的風味唷~唇齒留香,吃了還想再吃!
茂谷柑 - 皮薄肉甜汁多
茂谷柑(Murcott)是W.T.Swingle等人於1913年間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農部試驗所育成,為寬皮柑與甜橙的雜交品種,屬於桔橙類(Tangors)。臺灣於民國41年由臺灣大學園藝系林樸教授在美國加州柑桔品種改進下引種,在北部一帶栽培觀察。本縣栽植面積約27公頃,主要產地在中寮、水里。

茂谷柑的成熟期約在2~3月間,是全台柑橘栽培品種中最晚熟者,又因其糖度平均高達17.5%,含酸量可達1%左右,風味佳而濃郁,果肉柔軟,皮薄多汁,果形整齊,果皮表面光滑美觀等特性,所以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價格相當高,近年來栽培面積逐年增加中。

甜柿 - 香脆可口滋味美
甜柿是一種營養豐富、風味獨特、香脆可口的水果,目前本縣所生產的甜柿,不僅果粒大小及品質均勝過日本品種,且受到消費者鍾愛,已打下高級水果基礎。

本縣甜柿為新興果樹,主要生產地在中寮,本鄉栽培面積40公頃,其中已生產面積有19公頃。栽培品種有富有、次郎等品種。由於管理良好,及現代化之設施,所生產的果品在果型、色澤及品質均極優異,在市場上勝過其他縣市產區。

甜柿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鉀、鈉、磷、鈣、鎂、維生素C、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及膠質等,且各種營養素含量均較一般柿子高出甚多。因甜柿屬少量多樣化的新興果樹,未來縣政府仍將針對班發展現況予以透過計畫輔導方式協助,以增加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