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特產
魚池鄉
魚池鄉位於南投縣的中間地帶,山明水秀,景色如畫,氣候溫和濕潤,鄉內觀光資源豐富,有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淡水湖-日月潭,以及九族文化村兩大觀光景點,大觀、明湖、明潭三處水力發電廠,均靠日月潭之水力發電,是本縣重要觀光重鎮之一。邵族是全臺最少數原住民族,居住在日月潭日月村,日月村舊名德化社又叫「北堀」。

由於氣候和濕度的配合,適合農作,本鄉的農特產最有名的包括:品質極佳的日月潭紅茶,國內的阿薩姆紅茶即取自當地;大林香菇園區則是全台唯一的觀光香菇園;藥王金線蓮和各式蘭花、切花的栽種,則是本鄉目前重點發展的高經濟作物。

此外,檳榔、茭白筍、金針花、茄子、絲瓜、椪柑……等等,也是本鄉重要的農作物。本縣茭白筍產量為全國第一,太空包香菇產量全國第二,金針菜、茄子、段木香菇則佔全國第三,而魚池鄉均為本縣之重要產地。

在觀光旅遊之餘,也歡迎您前來品嚐本鄉各類農特產。
地方特產
日月潭紅茶 - 阿薩姆紅茶遠近馳名
青青的山頭,有歌聲在迴蕩,

哥在這一頭唱,妹在那一頭心兒也蕩漾。

咱們的情,咱們的話,

都在這青青的山上,隨著風不停的呢喃。

又是春茶的產銷季節,本縣各茶區處處可見採茶、製茶景象,茶香四溢,彷彿在向遊客招手,邀您一起品茗。

飲茶能生津止渴,口齒留香,既可排煩解憂,富有提神醒腦之效,常飲茶可保健並延年益壽。公餘飯後泡上一壺好茶,三五好友一起品茗其樂無窮。

本鄉栽種以大葉種紅茶為主,所命名的日月潭紅茶,甘醇美味遠近馳名,亦即國內外聞名的阿薩姆紅茶。鄉內大大小小的製茶工廠,不勝枚舉。所製紅茶由採茶、萎凋、醱酵、烘乾,幾乎都是堅持傳統風味。省農林廳更在魚池設置茶葉改良分場,不斷研究發展,賜予茶葉永不凋朽的生命。

金針花 - 母親花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花草。

--孟郊遊子詩

金針花是多年生宿根的草本植物,屬百合科。它的花朵有一日就凋謝的特性,在西方社會裡俗名就叫Day Lily,即「一日美人」的意思,又由於花色鮮豔,適應環境能力很強,且品種多達一萬八千多種,所以一向有「窮人蘭花」的美譽。

本縣金針花產量佔全國第二,而魚池鄉農民在相關單位輔導下,栽種金針花的面積將近30公頃,年產量達兩萬多公斤,為本縣主要產地。

在中國社會裡,它卻是母親花,古名叫萱草。萱字源自詩經衛風伯兮篇「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毛傳:諼草令人忘憂。而「諼」與「萱」同音,故以諼為萱草名。詩中的「背」則為北堂,也就是古代婦女居住的地方。通常北堂都較陰涼,所以適合種萱草,在古時候每當遊子在赴異鄉求學或工作,不能按時回家問候母親時,就在母親居處的北堂種幾叢金針花,希望母親沒見著孩子看看花也好,所以金針花在古時也叫「忘憂」;又由於傳說懷孕女子佩帶金針花,會有宜男之兆,因而也叫「宜男草」。

台灣在十幾年前若要看金針花,得在每年暑假的時候到高山上才能看到。而且作為食用的金針花,通常是在花蕾未展開就摘下來,所以早期看過金針花開花的人應該不多。71年時,在四百多個品系中,選出五個品系提出命名,從此,我們就有五月在平地盛開的金針花了。

每當五月金針花盛開的季節,那一畦畦花海真是美得醉人,望之令人忘憂!
香菇 - 微雨嚐鮮正時候
圓圓的菇是--雨天小小的傘

青蛙、蝸牛都來作伴 小妹妹走過來

摘下它 帶回家 請媽媽煮一碗暖暖的湯

位於魚池鄉行政區東方約2公里處,有一座全台唯一的觀光香菇園--大林香菇園區,面積約7公頃,每年3月到9月是香菇盛產期,來自南北各地的菇商絡繹不絕,也是觀光客休閒買菇的好季節。

不過,菇的種植收成與一般的水果作物不同,遊客們無法介入直接的採收工作,只能在園區參觀,透過說明了解香菇的栽培、採收方法與過程,再買些新鮮美味的香菇回家細細品嚐。

本鄉的香菇大部分以太空包方式栽培,利用這種方法種植香菇,經過裝袋、殺菌、接種後,半年便可以開始長菇,所以不僅品質優良、量多,而且菇寮裡相當乾淨。若是蒞臨魚池、日月潭一帶旅遊,不妨順道參訪全台唯一的觀光香菇園。

香菇是中式料理最佳佐膳,而且具有高度營養價值,又無農藥污染之虞,富含礦物質、多種維他命、蛋白質等,曾被西方學者封上「蔬菜牛排」的稱號。不論炒、炸、煮、湯,味道鮮美,令人讚不絕口。不論自家食用,或餽贈親友,絕對是禮「輕」情義重的好選擇。

蘭花 - 蘭園林立花香撲鼻
遠遠的飄來陣陣的香 似幽蘭在瀰漫

輕輕的低訴 是個好地方

要您來 細細的回味 常常的想

本縣氣候極適宜栽培花卉,花卉產值僅次於茶葉,為全縣第二位,年產值逾20億元,花卉之中又以百合、蘭花、玫瑰產值居前三名,栽培地區由埔里擴張延伸至仁愛、信義、魚池以及竹山一帶,其中魚池以栽種各類蘭花最為有名,各種蘭園林立,舉凡虎頭蘭、石斛蘭、國蘭、文心蘭應有盡有,其中又以東光花卉區為密集種植的重點。

花卉是一種技術密集,單位面積產值高之產業,隨著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及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國內外花卉市場均呈現相當幅度的成長。這些年來在政府積極輔導改良花卉生長技術、改進花卉栽培設施及生產資材、研發儲運方法及開發新產品等措施下,花卉品質更是日新月異,栽種前景一片欣欣向榮,成為魚池鄉極被看好的農產新秀,相信假以時日「處處幽蘭的魚池」將是人們賞景賞花、休閒旅遊的新去處。

茄子 - 紫紅艷麗的美人
婀娜多姿,窈窕細嫩,

艷紅的外衣,包裹著白皙的內裡。

不必問我是誰,在六月聲聲祝福的季節裡,

我將離去,去追求我一向堅持的理想。

茄子原產於印度,適於溫帶至熱帶之地區生長,為夏季重要蔬菜之一。台灣很早便傳入栽培,它喜歡在高溫多濕的季節生長,全台灣中南部栽培較多,本縣茄子產量居全國第三,本鄉茄園面積約有9公頃。

茄子除了葉子外,全身包括莖、果實等都是紫色的。以前的人因它的果皮為紫紅色,便稱它為「紅皮菜」。

茄子是茄科的一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但若在熱帶地區則為多年生。全株密生細毛,葉互生,一般呈橢圓形,周圍有鈍缺刻。它的莖有兩種,一種是直立性的,分歧較少,可高達一公尺多;另一種是橫展性的,分歧較多,高只有60至70公分左右,是較常被栽培的一種,花大可以觀賞,果實就是我們常做為蔬菜的茄子,大多為紫色。

茄子色彩艷麗,身形窈窕,像極了整裝待嫁的胭脂新娘。當滿園豐收,茄影處處時,遠處彷彿傳來悅耳動人的結婚進行曲,那一個個嬌滴滴的新娘,更是羞得臉兒都紅了,恰似那一身的紫。
金線蓮 - 金絲纏繞身價非凡

小小的葉,被細細的金絲纏繞,

低低泣訴那亙古相傳的宿命,

金線蓮啊!金線蓮

千載的牽掛,今生要密密的還。

金線蓮有「藥王」之稱,為極為珍貴之民間藥材,葉面呈墨綠色,鑲嵌以優美的金色條紋,因此而得名。其葉背呈紫紅色,葉2~4枚,呈卵形或卵圓形。全株高達20公分,冬春開白花,總狀花序,開花數朵,花軸有毛,苞卵狀被針形,後萼片圓形凸頭,唇瓣Y字型,中部兩側細裂,裂片線狀絲形,前部深裂為二,裂片線形,距呈囊狀三角形。

在本鄉所有農特產作物中,算是經濟價值最高的精緻產業,也是本鄉大力推廣輔導的重要經濟作物。其產品以鮮食及加工及浸泡等型態進軍市場。

椪柑 - 甜甜蜜蜜好滋味
我坐在樹下,抬頭望著

橙色的橘子,風一吹

滿樹的橘子像球兒,搖來晃去,

好像在對我說:「快來打棒球吧!」

每當太陽公公下山時, 我就忍不住流口水,

因為那時太陽紅咚咚的臉,

就像一粒又圓又大的--椪柑,

讓人忍不住...想吃一口。

椪柑因為其果肩部分隆起而得名,產期為每年10至隔年元月,採收早期果皮青色味較酸,後期呈濃橙色味甘多汁,音意代表吉祥圓滿之意,為供果餽贈佳品。

椪柑是果粒較大的寬皮柑,種子數較少,品質風味優良。椪柑是半灌木性小樹,樹勢略強健而豐產,枝條較細而叢生,直立性,結果後的枝條因負重下垂而常呈扁圓狀,葉片較甜橙為小,葉邊緣有鈍鋸齒,葉表面常因邊緣起伏而不平,是重要的特徵之一。翼葉狹細,果梗也細,果皮上的油細胞較細小,分布也密,鬆軟柔韌容易剝離。早採的果實,果皮綠色,但果肉已經轉黃的則可食用;完全成熟的果實,則果皮呈濃橙色。

本縣椪柑種植面積約134公頃,年產量1,471公噸,主要產地為魚池和國姓,中寮和水里次之。本鄉的椪柑以鹿篙一地產量最豐,每年大約有30萬公斤的產量。每當椪柑盛產季節,滿山遍野瀰漫著一股濃濃甜甜的香氣,這時候幾乎每個小孩的書包裡、口袋中,總要揣著兩、三粒黃澄澄的椪柑,帶到學校,或是與同學分享,或是偷偷的放在老師的桌上,總之是為了那一點點小小的驕傲:「吃吃看,我家種的哦!很甜吧。」

選購椪柑除以重量的感覺表示多汁外,要訣在「肩寬臍深」:指肩部果梗的一端要寬廣而平,臍部即下方的一端深陷程度越深越好。

絲瓜 - 田野間碧綠的翡翠
絲瓜藤,掛絲瓜,一朵黃花一條瓜,

有稜有角雨傘瓜,瓜棚架上吊吊瓜,

稻草堆中長土瓜。

絲瓜圓,絲瓜長,油炸黃花香又香,

絲瓜鬚鬚煮雞湯,絲瓜老了絲瓜落,

絲瓜露汁美容養顏最漂亮。

絲瓜俗名菜瓜,是本縣夏季蔬菜主要菜種之一,屬於葫蘆科一年生的蔓性植物。雌雄同株,莖有稜,葉三角形到圓形,果實呈圓筒型或稜角型。

本縣絲瓜種植面積310公頃,產量8,148公噸。縣產絲瓜品種以東光改良種為主,產地包括魚池、南投、埔里、國姓等地,均採水平棚架式哉培,本鄉絲瓜種植面積約10餘公頃,大抵集中在頭社夏季蔬菜園區,因其品質好,創立品牌,市場價格比其他產區好。

絲瓜用途甚廣,因其枝葉茂密,可作為觀賞、遮蔭的蔭棚植物;結了瓜後,嫩瓜鮮美可食;瓜老化後的絲狀纖維,可作為洗刷用的菜瓜布;把老株的藤蔓切斷,收集流出的瓜露,還是美容的天然化妝水呢!所以絲瓜深獲一般家庭主婦的喜愛,故栽種面積日增。

夏天有許多蔬菜都生長得不好,唯有絲瓜一枝獨秀。仲夏夜絲瓜滿棚架,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瓜,伴隨著徐徐的涼風,輕輕的擺動,像極了調皮的小孩,追撞嬉鬧之中,串串鈴鈴笑聲,在篩落的月光下繚繞、迴蕩,令人陶醉。

檳榔 - 變色的綠色珍珠
高高的樹上,鑲嵌著一粒粒綠色的珍珠;

纖瘦的身長,在微雨輕風中搖擺;

我本是清秀佳人,奈何不及人間的滄桑,

為我西施的美名硬灌上兩個字--檳榔!

檳榔的原生地是印度、錫蘭和馬來半島,檳榔既不是鮮食的水果,也不是熟食的堅果,它是一種嗜好料作物,也是一種很特別的果物。在世界上,不分社會階層,不分年齡,約有2億人口在咀嚼檳榔。台灣嚼食檳榔的人口也相當眾多,只要看看大街小巷檳榔攤比比皆是,就可以了解一斑。

本縣檳榔栽種面積約1萬7千公頃,產量和產值均冠於全國。光以本鄉的種植情形來說,就有2,601,438株,年產量34,188公噸,早已列入本鄉重要農特產品。然而,因為口腔衛生及環境整潔,再加上本縣83%屬山坡地,基於水土保持之考量,不鼓勵輔導種植。

台灣生產的檳榔,主要是供應口嚼鮮果食用的,當果實自果穗摘下後,除去宿存的花被,洗淨,用力縱剖深及一半,內夾石灰等混和的調味料,並加上一片蒟醬〈荖花〉的花序或葉片,調理完畢就咀嚼可食。蒟醬是胡椒科植物,含有辛辣味,而葉片的辛辣味尤為濃重,一些癮大的人士以及南洋土著,多用葉片包裹檳榔一起咀嚼,認為如此才能嚼出檳榔的原味,並大呼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