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特產
竹山鎮
竹山鎮位於縣境最南端,清濁兩溪環繞,山林佔全部面積之80%,因氣溫、雨量適中及少強風,適宜竹類生長,海拔1,600公尺以下山地丘陵,竹林茂盛,種類繁多,以盛產竹子而得名。本縣竹筍產量屬全國第五位,主要產地即在竹山、鹿谷一帶。

農產主要仍以竹類產品居最大宗,鮮筍類以冬筍、桂竹筍暢銷全島,各種筍類加工製品,更為多樣,為全國筍類最大供應產區;竹藝加工薪傳許多傳統工藝於不墜,並提供現代人生活上實用與美感享受;竹山紅番薯,香Q更是本鎮另一最吸引人的特產。

竹山開發極早,古有前山第一城之稱,天然資源豐盛,居民勤儉,創造出繁榮安定和諧的山城風光,竹山歡迎您來。
地方特產
冬筍 - 鮮美價值高
竹筍是竹子的嫩芽,含有豐富的纖維、礦物質、維生素,鮮美爽口,百吃不厭,不含脂肪、不增加心臟血管負擔,是公認的健康食品。竹山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成功孕育各種竹子,每一種竹子產筍的季節不同,所以竹山一年四季都有筍,說竹山人都吃竹筍長大的實在不為過。竹筍吸引遊客造訪,為竹山人帶來不少財富。

冬筍是孟宗竹的幼芽,出產在冬季,外表呈土褐色,全株長滿毛絨般的筍毛。筍農在冬季裡揮汗如雨,把它從泥土中挖掘出來,耗時又費力。農曆年前後出產的冬筍,質地細密,香脆可口,送禮自用兩相宜。因為孟宗竹生長在較高海拔的山區,種植面積有限,產量少,所以價錢昂貴。有時氣候失調,竹林缺水,筍農翻遍整個山頭也找不到幾個。筍子的欠收年冬,一斤帶殼冬筍叫價三、五百塊是常有的事,消費者沒被高價嚇跑,反而是被筍味深深吸引,很少聽說過冬筍滯銷這樣的事呢!
春筍 - 甜脆如水果
元宵以後,春雷一響,萬物驚蟄。經過雨水催促,躲在泥土裡的孟宗竹根芽逐漸甦醒,賣力向上生長,破土而出,形成一枝枝黑褐色的春筍。這時的筍帶甜味,像水果一樣好吃。又因產量多,不像冬筍昂貴,頗受遊客喜愛。竹山市區集山路兩旁、果菜市場附近,聚滿筍攤,是愛筍人嚐鮮的好時節。
桂竹筍 - 物美價廉
春筍悄悄消聲匿跡,孟宗竹已完成這一年的演出,安安靜靜在山林頂端孕育它的下一代。接下來登場的是桂竹筍,從春耕一直到農曆四、五月間,不斷的從泥土裡冒出來,採也採不完。農人折下一兩尺長的嫩筍出售,去殼後用豬肉、排骨燉煮,叫人食指大動。春夏季節進入竹山鎮,主幹道兩旁處處可見桂竹筍攤位,一綑綑黑褐色表皮油亮的桂竹筍待價而估,物美價廉(1台斤在30到50元間),相當搶手。

從前竹山地區有一種風俗,凡梅雨季節(俗稱49日烏)不許人們進入筍林盜筍,這段時間,所有筍產歸地主所有,保障筍農生計,同時也把健壯的筍子保留下來做「母株」,讓它順利成長,做為這片竹林綿綿不絕、生生不息的命根。等到秋天白露節氣以後,竹戶開放竹林,允許親友在竹林裡「拾竹籜」、「揀筍屑」,充分展現竹山人資源共享、落落大方的氣度。而那些入林的親朋也都能珍愛白露筍及生長中的新竹,但現在,筍農為了照顧竹林生態,不得不對那些胡亂盜筍的人貼出「採筍移送法辦」的告示。
麻竹筍 - 上品沈土筍
5、6月天氣逐漸炎熱,雨水豐沛,登場的筍也更壯碩。整個夏天是麻竹筍的舞台,從5月到9月,整整四個月的演出。

為了讓麻竹筍鮮嫩,清白甜美,筍農通常在竹欉四周覆上一層厚厚的泥土,筍子就在培土中生長。採筍的季節,農人摸黑上工掘筍,和時間比賽,趕在早市結束前把筍子運到市場販售。因為隔夜或曬到陽光的筍,會失去甜味並帶苦澀,所以以「沈土筍」為上品。外觀上每株筍約1台尺長,基部大如碗口,外殼呈淡淡的黃褐色。如果筍殼太綠,則已出土見光,食用上較不可口。

綠竹筍 - 清淡味美
和麻竹筍同時上市的,有一種叫「綠竹」的小筍,約巴掌大,帶殼下鍋煮熟,放在冰箱冰涼,吃的時候剝殼切丁,擠上沙拉,清淡味美,鮮脆多汁,是夏季降火名菜,因產量少,不像桂竹筍、麻竹筍般滿街滿市,不過較具規模的菜攤、餐廳都會賣,是很具地方特色的筍品。
加工筍品 - 筍乾、桶筍、筍絲、筍茸、醬筍
農業社會裡,凡是生產過剩,一時消化不了的蔬菜,都會醃製成菜乾,以供全年食用。桂竹、麻竹大量產筍,被製成各式各樣加工筍,也是有名的竹山特產。

通常桂竹筍去殼整枝煮熟,冷卻後密封在塑膠袋裡,隔段時間取出,仍不失原味,叫做「桶筍」,是民家最常見的貯筍方式。

加工用的麻竹竹欉不做覆土處理,任筍在大自然裡長到3、4尺,割下後剝殼用筍灶煮上4個小時,筍色由米白變金黃,晾涼切下1台尺長的筍尾,連同其他基部筍圈一起放在「筍籠」裡貯存。熟筍在自己分泌出來的湯汁中浸泡發酵,味道變酸,質地變軟,兩三個月後拿出來曝曬,就是「筍尾片」、「筍乾」,是竹山名號響叮噹的特產。早年筍乾外銷東洋,為國家賺取可觀外匯。筍尾片獨特的風味老少咸宜,是台灣中部年夜或喜宴桌上一道不可少的佳餚。

麻竹筍還可以做成「筍絲」和「醬筍」,拿來煮魚、熬排骨或燉肉,提味去腥羶,讓人胃口大開,百吃不厭。鎮內特產行裡的瓶瓶罐罐,裝的就是筍絲醬筍。純粹古法醃製,不含色素、防腐劑,可安心食用。
竹山紅番薯 - 人間美味
地瓜又稱番薯,是農家餵養牲畜的農作物。日治時代台灣糧食大量被日本人搜刮,地瓜成為人民主食。50歲以上的台灣人,都經歷過以地瓜果腹的辛酸歲月。

竹山有一種較特殊的品種,俗稱「紅番薯」,生長在紅色土質的坡地,肉色紅潤,細密甜美,很受歡迎。相傳清朝嘉慶皇帝遊歷台灣,在竹山鎮照鏡山附近歇腳。這個吃慣山珍海味的帝王,竟把紅番薯這種鄉土食物視為人間美味,讚譽有加。居民抱怨紅番薯長不大,收成不好,沒想到不知人間疾苦的皇帝脫口而出:「番薯好吃就好,大不大沒關係!」紅番薯有帝王金口為它撐腰,就再也沒有長大過了,以瘦瘦長長的形貌為自己活過近1世紀的光華,至今一直是竹山鎮最吸引人的特產。

番薯含有豐富的澱粉、維生素、礦物質。不論是地瓜湯、地瓜稀飯、炸地瓜片、地瓜球,都有獨特風味,叫人吃了還想再吃。

生地瓜通常用網狀袋子包裝,和空氣接觸稍稍風乾失水後,質地更細、甜味更高,頗受消費者喜愛。

特產行附帶賣些番薯熟食。較有名的是「爌番薯」和「番薯包」。爌番薯用較小的紅地瓜削皮加麥芽、砂糖熬一兩個鐘頭,甜甜QQ,風味絕佳。番薯包是用紅番薯煮熟搗成泥狀,和麵粉揉成皮,包著竹筍、肉末、香菇做的餡,呈油亮的金黃色,好吃又討喜,是近年時興的鄉土點心。

紅番薯做成番薯糖、番薯餅或是切薄片直接乾燥脫水製成番薯片,都很好吃,造訪竹山,不妨帶些回去品嚐。

另外,地瓜磨末加水淘洗沈澱出澱粉質,叫做「番薯粉」,是勾芡做羹湯的材料。輕微中暑的人,只要喝上一碗調了「黑糖」的番薯粉水。
破布子 - 美味下飯
夏天竹山市場攤位有種黃綠色塊狀食品出售,叫做朴子,俗稱「破布子」,和其他鄉鎮生產的一樣,是一種美味下飯的老菜色。農人砍下破布子樹的枝條,回家後摘下一顆顆指尖大小的果實,洗淨加水慢火煮上3、4小時,熟透後加鹽攪拌,在碗裡凝固成型,冷卻後用鹽水浸泡一兩天,就可以上桌配飯,甘甘鹹鹹的味道吃了叫人胃口大開,多盛幾碗飯呢!

根據研究,破布子的根、莖、果實都有用途,尤其是果實含有單寧和膠質。

破布子成熟的季節,農村婦女三五成群圍坐,在茂密枝葉中摘取金黃色果粒,一坐就是一整天,農婦惜物如金、勤儉持家的美德展露無遺,而婦人說說笑笑,自在悠閒的神態,則又是一幅美麗動人的鄉村風光。
茶葉 - 烏龍、金萱、翠玉風評高
竹山本來不產茶。民國60年以後,國家重大建設逐漸展開,台灣經濟起飛,國人生活富足,開始追求精神生活品質,飲茶文化才漸漸時興。茶葉市場前景看好,農人紛紛棄稻作、林產投入茶葉生產行列,發展成為本縣赫赫有名的竹山茶區。現在鎮內處處有茶園,四季有茶香。

竹山鎮海拔較低,氣溫稍高,茶葉生長速度快,一年可採收5到6次,其中以春茶、冬茶品質較佳,價錢也較昂貴。竹山鎮農會每年舉辦春茶、冬茶展售會,再配合竹筍大餐供應,每每引起活動高潮,為鎮上帶來無限生機。

竹山茶以烏龍品種最多,有廣大固定的消費群。金萱、翠玉則是近幾年改良的新品種,別有一番風味。本鎮大鞍、杉林溪一帶海拔較高,氣候濕冷,終年雲霧繚繞,出產的高山茶芳香撲鼻,口味甘醇,風評最好,乃茶葉中極品。竹山鎮農會並已建立杉林溪茶品牌,廣受愛茶人士之讚譽。

除夏秋較廉價的茶,農人捨得用機械採收外,春冬茶仍然遵循傳統「兩葉一心」的手工採法。採茶時節,田間山頭聚著採茶郎、採茶歐巴桑,個個用斗笠、頭巾、袖套把自己密密實實的包裹著,在烈日下論斤計價採茶,人人埋頭苦幹,一刻也不停歇。採茶也必須選晴朗的日子,所以通常都是艷陽高照,太陽曬得人頭暈目眩,滿身臭汗。屈身遷就茶樹,肢體酸痛難耐。而且採茶期就集中在那兩三個星期,家家戶戶都種茶,僱不到工人,不得不和鄰里茶家「放伴」採收,再苦再累都得出門,否則輪到自己採茶的日子就不會有人來幫忙了。所以,採茶這事兒實在很苦,農人吃苦耐勞、勤奮踏實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子都是在陽光汗水裡度過,不怨天,不尤人。用勞力供養眾生的人,是很值得敬重的。
番茄 - 農業特區新產品
本鎮山崇、社寮、中州幾個里,土地平坦,土質肥沃,適合蔬果生長。近年來在公所、農會推廣下,大量栽種番茄,形成另一個地方特色的農業特區。集山路過了集集大橋到山腳圓環這段路間,就是竹山番茄園區,路過這裡,坐在車上就看得見田裡竹枝芊插支撐的番茄植株及它結實纍纍的模樣。農人在自己家門口或田邊路旁搭棚架賣「樹頭鮮」,色彩繽紛的帆布,把單調的公路裝扮得多彩多姿,叫人忍不住要停車一探究竟。所幸番茄撐住了竹山人的面子,在遊客堆滿笑容的滿意表情裡,我們讀出「竹山番茄有夠讚」這樣的言語。
巨峰葡萄 - 榮獲品牌保證
竹山巨峰葡萄已榮獲農委會國產水果品牌─「紫蜜」葡萄,品質認證,鮮甜可口,營養豐富,來竹山玩,可得記得嚐嚐,包君滿意。

總之,竹山這個開發極早的農村小鎮,靠著天然資源及人們胼手胝足的辛勤耕耘,創造出繁榮、進步、安定、和諧的小鎮風光。筍香、茶香和地瓜香的交織,讓人神清氣爽留連忘返,竹山鎮歡迎您來玩。